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急待解决并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纵观青少年犯罪研究的现状 ,多数学者往往就青少年犯罪来研究青少年犯罪 ,较少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大量的实证研究。“当我们发现中国的犯罪学研究者在研究犯罪时 ,所利用的竟是美国的实证资料 ,仅仅为此感到悲哀和无奈是不够的。”①因此 ,我们认为为了推动青少年犯罪原因理论的进展 ,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青少年犯罪实证研究 ,以此作为犯罪理论研究的基础 ,避兔理论上的空谈和研究结论的空泛。深入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动机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摸清当…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进程中重新犯罪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犯罪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难以解决的社会难题。在重新犯罪现象背后隐藏着生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体系,该原因体系脱离不开整个社会犯罪的原因体系,是社会犯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重新犯罪也是社会犯罪的特殊形态,它的产生又有不同于社会犯罪的特殊原因,及时洞察、分析重新犯罪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对积极预防和有效控制重新犯罪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行星 《兰州学刊》2008,(9):123-125
高科技既是犯罪手段,又是防控手段。但是,仅凭科技防控的力量显然是不足的,有效地防控科技犯罪既要重视事前预防,也要注意事后的控制。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高科技犯罪应从法律防控、技术防控、道德防控等方面加以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4.
罗瑞芳 《社科纵横》2008,23(12):99-102
中国当前农民侵财型犯罪问题日益严重,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从经济学角度,应用理性犯罪模型,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透视诱发犯罪的根源,从而探究防控此类犯罪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正式建立申明事,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的里甲老人主持,亭内树立板榜,定期张榜公布本地有过错人的姓名及其过错行为,并由老人主持轻微诉讼的调解,以此"申明教化".这一制度是在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和明刑弼教的指导思想下,为了解决当时越诉、诉讼泛滥等情况应运而生的,并且逐步形成了明初的一项重要乡里制度.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此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家庭对政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对儿童的政治认知至关重要.通过天津、重庆两地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的经济状况、母亲的职业、亲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家庭的教养模式等等都对儿童的政治认知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犯罪防控社区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防控社区化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 ,以一定范围的城市基层社区为操作单元 ,动员社区各种力量 ,整合社区各种资源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预防和控制犯罪现象 ,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活动过程。它具有组织管理属地化、防控主体社会化、防控资源一体化、防控手段多元化、防控活动全程化等特征。它是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化 ,也是对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借鉴。推进中国城市犯罪防控社区化工程要以基层法定社区为操作单元 ,要加快实施社区警务战略 ,要积极发展社区化的防控力量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的关系及其中介──再论“远正近负效应论”周路回顾中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是个事实,中国的犯罪增长很快也是个事实。由此,人们便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大致分为两个...  相似文献   
9.
丛梅 《社会工作》2012,(8):20-22
目前,社会安置工作面临人户分离现象严重、查找困难,衔接工作难以落实等现实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通过完善衔接工作制度,理顺社会安置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不断规范刑释解教人员社会安置工作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治理的一致观点是自治,这一点是客观事实,但公权力同时也在通过其代表对基层社会进行间接统治。而公权力的代表就表现为各式各样的乡土权威,他们以不同角色和不同模式发挥着对基层社会进行治理的功能。通过对乡官和老人这两类我国古代最典型的乡土权威进行考察,对乡土权威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分析,揭示出公权力与民间权威相互结合与博弈的社会治理机制,即公权力对乡村的有效统治和民间权威对乡村的有限自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